今天的進度是第二部分〈生活的原則〉,內容量相對第一部份和之要讀的第三部分相對少。這章節主要故名思義描述生活中,我們能夠遵循的行為準則。
我想用一些 Hash Tag 來為第二部分的內容作一個分類:
#擁抱現實 #標準與原則 #開放開明的思想 #不斷進步 #向自然學習 #擁抱個體差異
整理幾個覺得很重要的點:
- 掌握現實而不是把眼光放在想像中。
掌握現實包括了關注在現實中的證據、不隱瞞真實想法的態度。我們需要釐清「希望的情況」與「真實的情況」,就像是在溝通時需要釐清對方的「觀點」與「事實」一樣,很多決策需要確認清楚基於「事實」的狀況才能有穩健的分析,很多人基於「觀點」而產生的各種評論、想法,就變成流於想像了。 - 「從更高層次看這部機器」這可以從能量觀察系統的解釋來說明。
我覺得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在於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夠透過瞭解這個世界建構自我的價值觀。這正符合了作者對於「像大自然」學習的一個進程。「從更高層次看這部機器」,不禁想到物理學中能量系統的計算概念(有興趣可以複習能量守恆與觀察系統的內容)。在價值觀上,轉換不同的角色位置,也能夠看到不同的觀點、想法、態度產生的原因等等。這也是我行之有年的作法之一,對我來說,難點是在無法掌握更高層次的眼光,以及更不同層面的人背景的狀況。這也是自己想要多認識其他人以及多瞭解他的想法的動力之一,對我來說,能夠多瞭解不同生活圈的人對於同件事的觀點,以及探索對方價值觀的形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當我們把眼光放在「更高層次」的狀態之下,可以有更宏觀的思考模式,也能夠找到對未來更有利的決策。 - 〈五步流程〉我的理解偏向瀑布式(Waterfall Model)開發,著重在於實作(執行)前期的規劃,這邊最常拿來比較的是敏捷式開發(Agile Model),有一個比較文章可以參考:
回過頭來,也許以敏捷式開發來作為決策的思考模型也是可以的? - 〈學習有效地做決策〉這章是深表認同。裡面列舉了很多注意事項,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關鍵字:宏觀、踏實、量化評估(期望值)、系統化/自動化,這是一個理科生的節奏。然而裡面有提到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決策看法,在最近也是滿紅的,看到這段滿感慨的,這是 2017 年出版的書,在六年後已經可以看到人們開始嘗試這樣的應用了,雖然還是「It's not today」,但是我覺得如果能夠在「幫助決策」的效用上更加普及,可以促使人類更往前推進,如同工業革命時期一樣,讓人們花時間在「更高層次」工作內容上,更加有效的推動整體社會進步的效率,也不失為一種進化。
而我不能認同的是這本書在講大腦的部分,有點偽科學的感覺了,我沒辦法判斷他所描述的內容之中依靠的科學證據是否是正確的,而光是〈左右腦思考的差異〉這一小節早已被證實左右腦分開工作的是生物面的機制,並不能完全能夠意識層面來概括解釋,參考這裡。 雖然我認同他的結論,但是,不太能拿大腦的科學運作來做解釋,用大腦來講,可能會比較偏像是象徵性的意義的,要拿來解釋的話,會更需要腦神經科學相關的學者背書或是其他有權威性的內容來佐證才行,其中在後續提到的他說他也無法為此背書的內容(2-4 備註 3.),心裡不禁吐嘈:「那你就別拿出來講阿!」更害怕的是因為毒樹果實理論而喪失了單純源自於經驗的價值。
以上。